【行业资讯】南京江北新区地下之城好比“城市倒影”,公共平台扶持中小型科技企业与新区共成长

发布时间:2023-06-20

从昔日一片荒地,到如今的现代化新主城,南京江北新区用了不到8年时间。江北新区高质量推进产城融合,探索出了不少破解发展难题的新办法。近日,长江日报记者实地探访南京江北新区。在这里,地下空间相当于一栋19层高楼,科学规划让珍贵的土地资源得到深度开发。



南京江北新区中央商务区中科创新广场,生态环境优美。长江日报特派记者 胡冬冬 摄



相当于一栋19层的高楼向地下延伸



未来“智慧城市”向地下要空间



“这是整个地下空间一期的最深处,也是未来的轨道交通穿行区域。”今年4月初,随着最后一车混凝土浇筑完成,江北新区地下空间一期工程完成最深处大底板浇筑,深度达50.8米,相当于一栋19层的高楼向地下延伸。



南京江北新区位于江苏省南京市长江以北,规划面积788平方公里,是2015年6月27日由国务院批复设立的第13个国家级新区。2017年9月20日,江北新区地下空间一期工程正式动工。这座位于江北新区中央商务区的地下之城被形象地称为“城市倒影”。



据介绍,这片区域所有地面建筑层高都超过100米。其中有5幢超过300米的超高建筑,地面建筑面积达200万平方米,只是满足高层建筑本身配套所需空间就是一种挑战。



中央商务区在“向上生长”的同时,如何在集约使用土地的前提下保证开发所需的服务功能?“深度”开发土地资源成为一种选择,地下空间应运而生。



“地下空间项目对标日本火车站八重洲地下街、加拿大蒙特利尔地下城等国际典范。地下空间范围横江大道下穿隧道计划年底建成移交通车。”南京江北新区中央商务区投资发展有限公司总经理徐玉桂介绍,地下空间项目一方面通过地上、地下空间一体化规划设计与整体开发,建立“地面道路—地下环路—地下车库”三级车行系统,实现各类功能复合利用;另一方面打破常规的地下空间设计,通过设置采光天窗和提高建筑层高等方法,将自然的“风光水绿”引入地下一层的商业大平层,为地下空间提供阳光、引入绿植等,像 “阳光房”一般。



南京江北新区大型综合商业体虹悦城,室内有开阔的景观设计。长江日报特派记者 胡冬冬 摄



在江北新区这样一座未来城市,地下空间建成后,地面上高楼耸立,包括顶级金融总部、超五星豪华酒店、公寓、5A甲级写字楼、大型集中式商业等功能的“新金融中心”形成产业集聚;地面下,地下空间集商业、交通大平层、城市综合管廊、地下车库以及4条地铁线路站厅于一身……“上天入地”是江北新区核心区建设的真实写照。



与传统土地开发建设模式相比,该项目为地上增加12.5万平方米的建设用地,为地下增加62.25万平方米的建设用地,综合节地率达到121%。作为地上地下空间综合开发类节地模式案例,南京市江北新区中央商务区地下空间集成开发建设模式入选2022年1月自然资源部办公厅印发的《节地技术和节地模式推荐目录》。



国有公共技术服务平台自我创新自我造血



扶持中小型科技企业与新区共成长



2021年9月,南京逸微健华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成立并入驻江北新区,从事基于递送技术的骨关节药物研发。



入驻之初,该公司研发需要用到细胞房和质谱分析仪等仪器设备,价格动辄上百万元甚至上千万元。除了资金压力外,时间上也等不起。



依托江北新区生物医药公共服务平台,公司创始人张昊通过租借的方式,用上了平台提供的仪器设备。短短两周后,公司就开始实验,很快取得多项进展。



平台不仅提供场地仪器,还提供各种解决方案,甚至还能整合资源提供专业定制服务。“假如我只是有一个想法,没有研发团队,我也完全可以把我的研发外包给公共平台的团队。他们能做到。”张昊感叹平台的强大。



南京江北新区研创园,园区绿色景观亮眼。长江日报特派记者 胡冬冬 摄



南京江北新区生物医药公共服务平台成立于2018年4月,是一个全资国有公共服务平台。江北新区已为这一平台投入15亿元。



目前,该平台为生命健康产业领域各类企业、科研院所、医疗机构提供专业的分析检测、研发服务、成果转化、人才培训、科技信息、创业孵化等“一站式”公共服务。



该平台总经理阚苏立接受采访时告诉长江日报记者,平台面向全国服务1200余家客户,2022年科技服务收入2.7亿元,实现国有公共技术服务平台自我创新、自我造血、滚动持续发展。



江北新区成立之日,喊出了“力争用10年时间,再造一个新南京”,如今提出“最近的未来”。这一口号的背后,是江北新区成立以来每年两位数以上的经济增速。



不到8年的时间里,在江北新区,钢铁、石化等传统制造企业加快智改数转,以生命健康、集成电路为代表的先导产业奔向千亿集群。在南京市经济发展版图上,江北新区承担着打造“新的重要增长极”的角色。集成电路、生命健康、现代服务业三大主导产业飞速崛起的背后,企业公共服务平台矩阵成为助推器。



南京江北新区龙华路,立交桥、大路与隧道交汇,四通八达。长江日报特派记者 胡冬冬 摄



南京江北新区管委会官网有一个公共技术服务平台的链接。记者点开后看到,9个公共服务平台涵盖多个产业领域。



近年来,江北新区打造“3+3+X”主导产业,涉及新材料、高端装备制造、生命健康、集成电路、新金融等领域。这些公共服务平台正是为了满足产业链关键环节的共性需求。



例如,南京集萃智能制造公共技术服务平台服务于南京市中小企业创新产品研发、智能车间改造、智能精密加工与检测、高技能工匠人才培养等方面;南京集成电路设计产业公共技术服务平台为芯片设计及系统应用提供专业技术资源服务。



“这些平台投资近30亿元,我们希望能最大程度减少企业前期投入成本,帮助中小型科技企业快速成长。”江北新区产业技术研创园相关负责人表示,以新区研创园为例,就有几十个公共服务平台为集成电路领域企业服务。



“搭建企业公共服务平台矩阵不仅可以节省企业开支,更大的意义是降低社会的整体成本,节约社会资源。”武汉市创业天使导师、湖北省统计局原副局长叶青表示,一方面能为企业省钱、谋福利,另一方面能大大提升仪器设备的利用效率,实现“物尽其用”。



根据“2022年南京市独角兽、培育独角兽和瞪羚企业榜单”,江北新区有独角兽企业4家、培育独角兽企业64家,两项合计占全市的33%,数量和占比在全市各板块中均排名第一。这68家独角兽和培育独角兽企业中,生命健康领域企业有32家,集成电路领域企业有30家,合计占比超九成。其中,生命健康产业产值2020年就已突破1000亿元,2021年超过1300亿元。



数据显示,南京江北新区经济总量占南京全市的比重已超过1/5。



科技与经济如何对接?阅读更多↓



一头连着科研、一头连着市场,江苏省产业技术研究院破解科技经济“两张皮”



南京江北新区研创园,园区绿色景观亮眼。长江日报特派记者 胡冬冬 摄



南京给武汉市党政代表团的启示



市委常委、武汉经开区工委书记刘子清:



从供需两端精准发力,在科技创新中做有为政府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南京江北新区、江苏省产业技术研究院的建设发展经验,让我们开阔了眼界、提升了认知、看到了差距,也激发了新的工作思路。下一步,武汉经开区将坚定信心、保持定力,把学习成果转化为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强大动力。



一是坚持把创新书写在发展的大旗上。站在新的十字路口,我们将坚持以创新引领发展,变“要素驱动”为“创新驱动”,全力“杀出一条血路”,重点在汽车产业转型升级上下功夫,奋力打造车谷产业创新大走廊,为武汉建设具有全国影响力的科创中心作出车谷贡献。



二是充分发挥政府在科技创新中的组织作用。学习江苏省产业技术研究院构建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用深度融合产业技术创新体系的先进做法,在科技创新中做有为政府,从创新资源供给和企业技术需求挖掘两端精准发力,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助力东风公司科技跃迁行动,加快推动华科大军山校区、武汉理工大“三院”等科创平台建设,实现教育、科技、人才“三位一体”融合发展。



三是突破性发展数字经济产业。充分发挥武汉经开区数字应用场景丰富的优势,围绕产业数字化和数字产业化“双化”协同,以云为基、以数为翼,加快建设环太子湖数字经济产业园,打造全国领先的“双智”场景应用,推动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制造业深度融合,打造新的增长点。



市委常委、长江新区党工委书记张俊勇:



学习借鉴江北新区经验做法,推动长江新区高质量发展



江北新区在新旧动能转换、创新要素集聚、生态环境打造、社会治理现代化等方面的经验做法值得我们认真学习。长江新区将对标对表,担当作为,争做全市高质量发展的“干将”、改革创新的“闯将”、攻坚克难的“猛将”,加快打造武汉经济发展新引擎、区域重要增长极,为武汉打造新时代英雄城市、全面推进武汉现代化建设作出新区贡献。



一是加快推进转型发展。学习江北新区产业结构转变的经验,长江新区将培育发展低碳、健康、智造和高端服务业为主导的产业发展格局,加大推进高新技术产业、战略性新兴产业等领域重大项目引进。



二是坚持创新驱动发展。学习江北新区快速集聚创新性资源的经验做法,长江新区将广泛吸引优质创新资源,建立科技创新服务体系,构建良好创新生态,加快形成以创新为第一动力的经济增长模式。



三是坚持绿色生态发展。学习借鉴江北新区提升生态支撑力的经验做法,长江新区将坚决扛实共抓长江大保护政治责任,加快推进河湖综合整治项目建设,大力推动“港产城融合”发展。



四是加强基层社会治理。学习江北新区社会治理现代化新路的经验做法,长江新区将发挥体制机制创新优势,在做精街道、做强社区、做实网格上下功夫,着力提升社会治理社会化、法治化、智能化、专业化水平,不断增强新区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



市委常委、东湖高新区党工委书记杜海洋:



以“十年磨一剑”的定力,服务支撑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



一天的参观考察,让人印象深刻、深受触动。特别是江北新区成立不到8年,迅速成长为省市高质量发展主引擎。他们坚持自主创新先导、推进地标产业崛起、强化制度集成创新、统筹建设“人民城市”,这些创新举措值得深入研究、借鉴学习。



下一步,东湖高新区要进一步转变思想观念,围绕高标准建设武汉新城、加快打造“世界光谷”目标,谋划推进各项工作,奋力创建世界一流领先科技园区。



要进一步转变科技创新思维,服务支撑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以“十年磨一剑”的战略定力,学习借鉴江苏省产业技术研究院集成攻关的先进经验,巩固发扬九峰山实验室、武创院等建设运营模式,创新政产学研金服用一体化机制,构建以“用”为导向的创新平台,培育良好创新生态,加快建设武汉具有全国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



要进一步转变产业发展路径,坚持招大引强与本土培育同步发力、源头孵化与链群集聚相向而行,集聚培育高层次人才,实施产业技术研究和前沿领域集成攻关,持续建链补链延链强链,推动产业向又“高”又“新”攀升。



要进一步转变城市建设模式,坚持“人民城市”理念,以中国式现代化统筹城市规划、生态保护、社会治理各项工作,着力打造山水城、家园城、智慧城,为湖北加快建成中部地区崛起重要战略支点、武汉加快打造新时代英雄城市作出光谷贡献。



(原文:长江日报特派记者史强 刘克取 南京报道 题花制作:胡欣)


Copyright © 中泽国际会展(北京)有限公司
  • 我要参展
  • 我要参观